湖北禁毒网

湖北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戒毒方略 >回归之路 >正文

从“败家女”到“包女神”

2020-09-10 00:00 126

1599715445555563.png


“公安民警为我铺就了一条脱毒脱贫的阳光路。”近日,武汉市硚口区戒毒人员常某来到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送上亲手撰写的感谢信和写着“禁毒卫士 灵魂救助 心系百姓 鱼水相依”的锦旗,以感谢禁毒支队一直以来对她的帮扶和关心。

近年来,武汉市全面推行中心戒毒社区,帮扶救助戒毒贫困人员脱毒脱贫、回归社会,常某是其中受益的一员。

在硚口区汉水桥街中心戒毒社区的两层小楼内,有一间常某的手工工作室。一张工作台占据了室内大部分位置,墙角的货架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手工布艺包,这些都是常某的手工作品。眼前的常某面色红润。人们很难想象她从24岁就开始大剂量吸食海洛因。
  1998年,24岁的常某因交友不慎陷入毒品的旋涡。“一日吸毒终身戒毒,真的太艰难,我这些年先后8次被强制戒毒,我的青春被毒品耗尽了。”常某不无伤感地告诉记者,这些年,她失去了工作和朋友,错过了婚姻,连家中的积蓄也被败光。
  2007年9月27日,父亲意外遭遇车祸去世。突然失去了最疼爱她的人,想起父亲的教诲和期盼,常某深感悔恨,再次痛下决心戒毒。
  幸运的是,常某一直在禁毒成员单位帮扶的视线内。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禁毒大队女民警谢玲和汉水桥街派出所专职禁毒民警史开宏是她的老朋友,一直帮扶着常某,她们就像姐妹一样亲热。

除了落实低保、残疾补贴等政策外,禁毒民警经常上门跟她交心谈心,逢年过节上门看望慰问,鼓励其学习一技之长。民警帮常某买来书籍,常某开始学做手工包。她记得,第一次带着自己亲手做的几个小包去摆地摊就卖了80多元。
2016年底,禁毒支队组织戒毒人员座谈时,常某提出开网店、自主创业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禁毒支队赠送了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设备,鼓励她坚定戒毒的信心。
  戒毒脱贫需要顽强的毅力,需要时时提醒督促和鼓励,常某拿出手机说:“禁毒干部专门为我建了一个微信群,叫‘彩虹桥’,里面有22人,有禁毒民警、我的管段民警、社区干部、禁毒社工,还有市区妇联的大姐。他们就像家里的亲戚朋友一样,还帮我卖了好多包包。”

这些年来,常某制作的手工包已有一万多个。在妇联的鼓励下,她每年参加湖北省妇女儿童博览会,每次带去的手工包都被抢购一空。她终于走出了毒品和贫困的阴霾,有了正常的生活。常某还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展示劳动成果并介绍戒毒经验。
  “扶贫不禁毒,到头一场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汉市在党政齐抓的基础上,各级联动发力,推动中心戒毒社区建设,招录1700余名禁毒专职社工,将戒毒人员帮扶救助延伸至“家门口”,切实解决了涉毒贫困人口的脱毒脱贫问题,推动禁毒扶贫双赢双促进。
  根据武汉市戒毒明星常某的真实经历,去年6月,武汉市禁毒办联合微梦传媒等多家单位组织拍摄的禁毒微电影《回家》正式发布,以此展示禁毒联合帮教工作成果,动员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禁毒斗争。


来源:人民公安报 武汉市禁毒办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