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花园式”、服务“智能化”:这个中心戒毒社区够新够有心
沿着江汉区北湖正街往东行,右拐进小区来到和风里小区,随着花儿的指引向前,穿过两侧的禁毒宣传栏和面前的禁毒文化亭,北湖街道中心戒毒社区就在此处——古色古香的木质长廊,通铺的深红户外地板,爬满墙壁的鲜花……它用明媚的色彩点亮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原本暗淡的人生,带给了他们温暖与希望。
改善环境打造花园式中心戒毒社区
2016年江汉区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区刚成立时,这里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老旧小区。
2018年以老旧城区改造为契机,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区也逐步改造升级,在门口铺设了地板,建设了禁毒文化长廊“法韵角”,增加了鲜花墙和秋千,摆上了花园椅,居民称这里是“花园中心戒毒社区”,常在这里休息聊天,小朋友则最爱荡秋千。每到春天花开时节,更是有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区负责人唐浩介绍,不时还有居民把家中种的花送来,让这个大花园更美丽。
谭强(化名)已经戒断毒品多年,现在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忙碌而充实,但一有空还是会来这里坐坐,和禁毒社工们聊天谈心。
他表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比较敏感,不容易相信他人,但在这里晒晒太阳,看看花草,感觉很放松,更容易卸下防备打开心门,和禁毒社工成为朋友,有更强大的内心去对抗毒品的诱惑。
在中心戒毒社区的二楼还有一个私密舒适的空间,也就是武汉市首家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服务的专业心理咨询室——“叶心晴”心理咨询室。
戒毒康复人员可以玩一局沙盘游戏:通过把玩具摆放在沙盘上,让内心的世界得以呈现,心灵得到充实与发展,达到治愈与转化的效果。
还可以躺在音乐治疗椅上,放松地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烦恼,接受心理治疗。
“回归之路”变 “被动找”为“主动来”
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区现有吸毒人员238名,联系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按时尿检是禁毒社工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戒毒康复人员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不愿意主动来报到。
为此,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区依托社会企业开发了“回归之路”微信小程序,将专职社工、江汉管家、医务人员、网格人员、社区民警等各方面资源整合,能力汇聚,全方位地对戒毒康复人员进行管控、帮扶、宣教,将单一被动的传统管控模式,转化成多方主动的创新共治模式。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扫码关注“回归之路”小程序注册后,不仅可以看到最新的禁毒资讯,报名参加禁毒宣传活动,还能在尿检日期来临前收到提醒。
小程序还具备积分功能,定期参加检查、参与社区服务、社会活动等都可获得5个积分。积分可以直接兑换生活用品。10分可兑换味精、消毒液、肥皂,20分可兑换卫生纸、酱油,100分可兑换食用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
在小程序的后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近期尿检、参加活动的情况一目了然,如果家属陪同前来,还可以获得双倍积分奖励。唐浩介绍,敏感、多疑、缺乏爱是吸毒人员普遍的特征,家人的包容与关爱既能给吸毒人员以情感温暖,也能坚定他们戒断毒品的信心,双倍积分奖励措施就是为了争取他们家人的支持。
禁毒社工用真心打开心门
在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区还挂着一块牌子——“杜玉龙工作室”,这是2019年以禁毒社工杜玉龙的名字命名成立的。他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总结禁毒帮扶工作方法,最终形成了“杜玉龙禁毒四人工作法”——“将心比心似亲人、困难帮扶贴心人、全程陪同守护人、回归社会引路人”。
曾有一位戒毒康复人员,因吸毒变卖了多套房产,最后家徒四壁,家里唯一的家具是一张破沙发。每次来参加检测时都带着一股拒人千里的傲气,有次随口吟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杜玉龙听后接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这位曾经的吸毒者眼前一亮:“你也喜欢范仲淹?”
杜玉龙答道喜欢读诗词,苏轼、范仲淹的都常读。
这位戒毒康复人员从此便对杜玉龙高看了一眼,把他当说得上话的朋友,聊一聊诗词,谈一谈过往,对各项戒毒工作也不再抵触。
5年前,一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街道办事处大闹。得知这一情况,杜玉龙将他接到中心戒毒社区,给他倒上一杯热茶听他倾诉。原来这名男子因生活困难,处处受阻,心生怨愤。
杜玉龙听后看着他真诚地说道:“以前我对你不了解,关爱太少,是我们做得不好。今天我们认识了,以后你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有困难,你直接来找我。”
听到这句话,原本满肚怨气的大男人顿时泪流满面。
“我就是要这句话,终于有人关心我了。”说罢,出门买了2个大西瓜送了过来。此后他十分配合中心戒毒社区的检测,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在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区,除了专职禁毒民警1名专职民警、8名专职禁毒社工外,还有志愿者服务队、家庭医生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手拉手爱心服务队等4支力量共100余人,在医疗、就业、生活等各方面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引导他们重返社会。
唐浩说道:“在北湖,我们不放弃每一位戒毒康复人员,只要他愿意戒毒,我们都愿意引导他们走上回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