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挺着大肚子加班到凌晨的“最美禁毒社工”
“你每天这么拼,还要不要宝宝啦?”
“这个事是我接下来的,就要坚持做完。”
回忆起6年前刚成为一名禁毒社工时的场景,李琼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荆门市东宝区龙泉街道中心戒毒社区成立不久,事务繁杂,社区只有她一名专职社工。尽管已怀孕5个多月,李琼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重任。
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六年。
挺着大肚子加班到凌晨 六年的时间,李琼升级做了妈妈,也从“禁毒小白”成长为“禁毒老手”,还在2016年荣获湖北省禁毒委颁发的“最美禁毒社工”称号。 不过,提到六年来工作上经历的种种困难,李琼还是难掩辛酸。 那时,见李琼挺着大肚子每天加班加点,婆婆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段对话。 如果说怀孕加班更多的是身体上的疲惫,那么因为性别而遭到吸毒人员的偏见和轻慢,则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无奈。 吸毒人员大多是男性,由于长期混迹的圈子多是社会不良人员,加上吸毒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性格散漫、冲动,对女性禁毒社工大多不屑一顾甚至威胁恐吓,李琼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次,李琼组织吸毒人员参加戒毒培训班时,一名吸毒人员不愿意配合工作。“对方看我是女性,又年轻,就揪着我的衣领,瞪着我,作势要揍我。”这时,周围不少吸毒人员幸灾乐祸地在一旁围观,似乎等着看李琼认怂。 李琼没有示弱,直视那名吸毒人员,义正言辞地要求对方调整好情绪,并有理有据地进行教育和警示,最终在吸毒人员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要么不做,要么做好” 尽管在工作上遇到诸多困难,但李琼从没放弃过。“要么不做,要么做好。” 李琼觉得,这一方面跟自己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另一方面,也与她对禁毒社工工作的热爱有关。“帮助一个个吸毒人员成功戒毒,重返社会,心里有强烈的责任感。” 李某因吸毒家庭破裂。从强戒所出来到社区报到时,他告诉李琼自己身无分文,无家可归,扬言要报复戒毒所民警。“整个人有强烈的反社会情绪,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李琼说的一句话就戳中了李某,“你要是真的自暴自弃,就不会来找我。既然来社区报到,就说明你还想改过自新。”李某顿时收敛了很多。见对方处境可怜,李琼四处帮他打听有没有相关帮扶政策。 “那段时间他白天总是跟着我,跟了一个多月。”期间,李琼看李某大夏天还穿着之前进强戒所时穿的棉袄,连忙帮他买了一身衣服,还主动伸出援手,帮他重新办理了户口和身份证,“要让他重新生活啊!” 为了让李某回归正常生活,远离之前的圈子,李琼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李某找工作。 她的心血没有白费,李某不仅过上了正常生活,还把李琼当成自己最信赖的人,经常打电话找她聊天。“他的户口本现在还放在我这里!”李琼说这些的时候,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社区禁毒不是单兵作战 多年的工作经历,李琼对禁毒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越来越意识到,社区禁毒不是单兵作战,而要发动起大家的力量。 龙泉街道地处荆门主城区,下辖15个社区,面积16平方公里,划分为139个网格,常住居民近11万人,另有流动人口5万余人。截至2019年4月,登记在册吸毒人员383人,社区戒毒人员59人,社区康复人员5人。 社区人员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一些人员复吸后并不知情,难以保持工作成效;人员信息变动频繁,一成不变的“档案信息”显得十分滞后;如何实现各责任单位之间的协调以及吸毒人员和家属的快速有效配合。种种问题,都为社区禁毒工作带来新考验。 与此同时,每个吸毒者背后都有许多外人不知的情况,他们原本抱着怨天尤人或偏激执拗的态度,还要面临周围人的厌恶、害怕与排斥,这也极大地削弱了他们戒毒的决心和信心,使得戒毒之路更加坎坷。 秉承“公心严管、爱心帮扶”理念,李琼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社区禁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她首创的“管在中心、帮在社区、控在网格”工作方法,加强了社区与其他成员单位的互相协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她还尝试借助互联网技术,为社区戒毒康复提供新路径。 2018年,在市、区禁毒委的重视和支持下,社区筹备建立了大数据平台——龙泉街道中心戒毒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PC端和移动端微信小程序,融合信息查录、毒情预警、网上教育、分色管理、积分解码五大功能,极大提高了社区帮扶管控吸毒人员的实效。 “跟过去相比,现在的社区禁毒工作有了很大改进。”李琼坦言,禁毒事业意义非凡,她甘愿在禁毒社工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来源:湖北禁毒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