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朱艳萍:放下戒备,其实他们需要我们的温暖
在武汉市中华路街中心戒毒社区,从事禁毒工作3年多、46岁的朱艳萍已然从一个“禁毒小白”摇身变成“禁毒小能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以社区康复模式为戒毒者提供服务陪伴戒毒者戒毒,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指导戒毒者避免复吸,使众多的吸毒者成功脱毒康复,回归社会。对于自己的工作,朱艳萍认为特别有意义。
“禁毒小白”收到人生第一面锦旗
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朱艳萍面临着许多问题。“一头包”的她连毒品的种类都不认识几个,面对服务对象时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禁毒小白”在方法和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朱艳萍明白,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因为吸毒被社会歧视,内心深处渴望温暖,希望被人关心。因此,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心,增强戒毒的决心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朱艳萍以朋友交往的方式和戒毒人员接触,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使之产生信任和认同感,从而解除戒备心理,打开原本封闭的心扉。朱艳萍逐渐积累了工作经验,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戒毒人员家属也为她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暖心帮扶,五旬大叔戒掉“综合毒”
日常工作中,朱艳萍针对生活有困难的戒毒人员进行帮扶救助。西城壕的社区戒毒人员彭某某,五旬有余,吸毒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代。从一开始的海洛因到后来市面上出现的各类新型毒品他无一不尝试。出所后,彭某某既没有工作也没有稳定住所,生活拮据。因为吸毒致幻,他还做出了放火等危险行为。
朱艳萍得知后,立即采取入户走访、个案跟进等形式对他进行帮扶。一系列的暖心举措,让彭某某感受到社会没有放弃他。他开始积极配合社区工作。在朱艳萍的努力下,彭某某成功拿到了低保,在居委会门口摆摊儿做小生意。新冠疫情期间,低保不能按时发放,彭某某的生活雪上加霜,朱艳萍立即向上级领导反映,街综治办领导带领社工上门送米送油送菜,解决了彭某某的基本生活问题。在社区戒毒三年后,彭某某三年未复吸,成为低风险人员。
放下戒备,将误入歧途的人拉回正常跑道
“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可怕,很多人都能把我们的劝导听进心里,正因为身在一线,我更能体会到这些对象有多么需要帮助。”每当看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一点点地坚定戒毒信心,朱艳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工作决心。现在,中心戒毒社区给戒毒人员提供了康复场所,社工们能够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况,提供心理咨询,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
“朱艳萍”们已经和戒毒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日常用微信和电话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现在工作和生活状况,可以更好的掌控他们的行踪和动态。戒毒人员可以随时来到中心戒毒社区尿检、签到、谈心、签字按手印。
朱艳萍介绍,禁毒宣传也是禁毒社工们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每个月,社工和社区民警都会在学校、超市、码头和户部巷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带着毒品展示模型、禁毒宣传手册和印有禁毒标识的小礼品,进行宣传发放,加强群众禁毒意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来源:湖北禁毒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