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丁艳丽:深情呼唤迷途者
时光匆匆,驰隙流年,转眼间丁艳丽从事禁毒专职社工近三年。三年前,丁艳丽以为吸毒人员离自己很遥远,仅在新闻上看过吸毒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如今再看到这些报道时,她由衷地感到肩上担负的责任。由此,成为一名优秀禁毒社工,是丁艳丽努力工作的方向。
惴惴不安 禁毒社工初长成 丁艳丽原本是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网格中心的一名网格信息管理员。2018年5月,在市、区两级禁毒委(办)的指导下,牌楼镇严格按照标准创建中心戒毒社区。由于工作需要,丁艳丽怀着九分热忱与一丝胆怯加入了禁毒社工的行列。 牌楼镇中心戒毒社区目前有在册吸毒人员40名,社区戒毒人员2名,无社区康复人员。相比各街道的毒情形势,这些数据听起比较乐观,却增大了隐性吸毒人员的摸排难度。为了摸清辖区吸毒人员的真实情况,丁艳丽和同事开始对辖区吸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逐一进行反复核查。 时至今日,她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时的情景。那是个下雨天,简陋的房屋前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头。老人神情凝重,正在剥玉米。据村干部介绍,他是吸毒人员杨某的父亲。老人有些不安,对一行人的到来有些排斥。说明来由后,他喊醒了还在睡觉的杨某。 穿着一条大裤衩、蓬头垢面、精神萎靡……大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男青年。谈话间,杨某和父亲言辞激烈、针锋相对。为了缓和两人的情绪,丁艳丽连忙上前跟他们拉家常,关切地询问家中的收成如何、二老的身体状况怎样……和蔼可亲的态度,让杨某渐渐卸下心防。 一次次家访、一通通电话,辖区管控的形势渐渐明朗,丁艳丽也对禁毒社工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暖心帮扶 用爱照亮回归之路 很多人以为,禁毒工作无非是走访吸毒人员家庭,提醒他们定期做尿检,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就行了。其实不然,一名合格的禁毒社工,要学会聆听吸毒者的心声,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社区戒毒期间,朱某的妻子离开了他,为此朱某心情沮丧,无心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经常联系不上他。担心朱某自暴自弃、走上复吸之路,丁艳丽决心找朱某的妻子好好聊聊,共同帮助朱某重拾生活的信心。 “拜托你们以后别再提这个人,我跟他早就断绝了关系!”经多方打听,丁艳丽好不容易联系上朱某的妻子,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回复。她接连拨通几次电话,都被对方挂断。 电话里说不通,丁艳丽又找到朱某妻子的住处。那天,她从下午一直等到晚上,刚说明来意,又被对方拒之门外。 丁艳丽没有就此放弃。疫情期间,她主动上门,对朱某的妻子嘘寒问暖,送去口罩等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主动询问有没有需要社区帮忙的地方,只字未提朱某的事。一来二去,两人加上了微信,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你们跟朱某素不相识,都没有放弃他,身为妻子的我又怎能袖手旁观?”经过多次沟通开导,朱某的妻子终于答应给朱某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数月后,在妻子的陪同下,朱某到戒毒社区接受尿检,结果呈阴性。他承诺不再吸毒,自觉接受社区监督,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如今,朱某收入稳定,顺利解除了社区戒毒协议,和妻子满心欢喜地迎接孩子的降生。 “禁毒社工像家人一样,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帮我走出阴霾,重见光明!”提及自己的转变,朱某感慨道。 看着朱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丁艳丽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也愈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稳步提升 深感工作责任重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禁毒社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丁艳丽深知专业的业务知识必不可少。一有空闲时间,她就抓紧时间学习,认真研读《禁毒法》《戒毒条例》相关政策方针。 知识固然重要,经验同样不可缺少。工作上遇到问题,她就虚心地向身边优秀的禁毒社工请教。去年,抓住湖北省禁毒委组织全省禁毒骨干培训会的契机,丁艳丽与全省优秀禁毒社工一起交流经验、充实理论知识、扩展工作思路,这让她倍感充实。 “禁毒工作中,预防教育显得尤其关键,我们一定要把毒害扼杀在摇篮里。”丁艳玲说,禁毒宣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她和同事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开学第一课”、春季禁种等时间节点,通过摆放禁毒展板、悬挂禁毒标语、拒绝毒品签名、家访、建立微信交流群等多种形式开展禁毒宣教“六进”活动,营造全民禁毒的氛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年的禁毒工作,让丁艳玲渐渐明白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禁毒社工。每当看到涉毒人员重获新生,她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也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禁毒工作是是一份爱的事业,在奉献爱的过程中,我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我为自己是禁毒社工而感到自豪!”丁艳玲如是说。
来源:湖北禁毒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