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禁毒网

湖北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戒毒方略 >社工园地 >正文

周伦:无数次想放弃,却依然坚持下来

2020-11-09 00:00 湖北126

   “我花自己的钱吸毒,能犯多大的法!”

  又一次上门走访时,一名不愿戒毒的吸毒人员怒气冲冲地朝着周伦喊。

  吃闭门羹、被涉毒人员及其家属辱骂……这些场景,周伦四年来经历过无数次。

  2016年,机缘巧合之下,49岁的周伦成为麻城市龙池桥办事处中心戒毒社区的一名社工。当时的他,怀揣对禁毒事业的追求,并没有想到接下来等待自己的,是一个又一个难题。


  吸毒人员众多 帮扶管控难度大

  龙池桥街道办辖区共设八个社区和两个村,常住人口10万有余,现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22人,社区戒毒人员15人,社区康复人员20人。

  吸毒人员数量众多,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和管控?当时刚刚成为禁毒社工,对禁毒工作认知尚且不足,对周伦而言是个莫大的挑战。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周伦抓住各种机会与同事去往各地参观学习社戒社康管理先进经验,并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结合黄冈市社区戒毒康复网格化管控服务平台,拟定了针对三类不同吸毒人员的管控档案模板,进行批量印制。



  同时,他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搜集各种“干货”。比如关注禁毒公众号,浏览禁毒相关新闻,参加社区组织的培训,阅读相关书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周伦积累了丰富的禁毒专业知识,对于禁毒社工这份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吃闭门羹+被骂 不被理解是常态

  随着禁毒工作的深入,周伦渐渐发现,专业领域的挑战只是最基本的问题,更大的难题是与涉毒人员的沟通。

  社工的日常工作中,上门走访吸毒戒毒人员是重中之重。遇到明事理、愿意戒毒的人员还好,如果遇到态度恶劣、不听劝的涉毒人员,周伦常常吃闭门羹,甚至被辱骂。

  开头提及的场景,周伦经常遇到。那名不愿戒毒的吸毒人员是他见过脾气最倔的人。刘强本是一名退伍军人,服役完成后,由于经常和社会人员厮混在一起,渐渐染上毒品。之后,他流连于醉生梦死的生活,不愿戒毒。周伦上门劝他不要浪费大好时光,找份工作踏踏实实生活,刘强反而发起了脾气。



  周伦没有就此放弃,通过与其父母交流,进一步了解他的家庭和生活状况。原来,刘强与妻子离了婚,对生活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社区给刘强下达了书面告诫书。见对方一个月没来报道,周伦抓住机会与其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聊。周伦说:“吸毒不是长久之计,现实生活和媒体报道中,哪有人靠吸毒发家致富?哪个吸毒人员不是倾家荡产?身体搞垮了,财产也挥霍光了,周围的人对你印象也不好!”

  经过反复沟通,刘强终于被说动,第二天就到社区报到,签订了社区戒毒协议。


  用心感化 坚持做正确的事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比如,曾有一位被他人诱导、误以为吸食毒品可以缓解病情,从而走上吸毒不归路的青年,由于长期吸毒,负债累累,生活过得异常艰辛。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周伦和社区干部不辞辛苦,多次上门做工作,讲解毒品危害,规劝其戒毒。

  再比如,一位吸毒之前身家百万、家庭幸福的男子,因一次好奇吸食合成毒品麻果,最终不能自拔,不仅将百万家产吸食一空,还欠下银行50多万元的贷款,妻子也离开了他。周伦得知后,又一次主动上门与其父母谈话,让家人支持鼓励他戒毒。

  最终,这两名吸毒人员都成功戒毒,回归社会,也收获了平凡快乐的生活。



  据统计,工作四年来,周伦在龙池桥办事处中心戒毒社区先后收戒管控了48名社戒社康人员、96名吸毒史人员,目前已有9人达到生理和心理双脱毒,成功融入社会。

  总结多年禁毒工作的经验,周伦认为,对于禁毒工作,除了要有专业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十足的爱心和耐心感化他们。

  这话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相当不易。爱心和耐心许多人都有,但如果遇到不接受这些好心,甚至恶语相向的人,很难有人能始终保持这份最初的善意。

  无数次,周伦在困难面前也动了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说:“当我看到因吸毒而支离破碎的家庭,风烛残年的老人提及吸毒的孩子黯然泪下和那种失望的眼神,我就觉得心酸,决心要尽全力挽救这些涉毒人员。”

  对于周伦而言,他坚信做正确的事必然会有收获。身为禁毒社工,他收获最多的是,帮助服务对象戒除毒瘾,重新回归社会。



来源:湖北禁毒微信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