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园地】易国华:让社区成为吸毒人员的第二个“家”
“谢谢,谢谢你们没有放弃他!”吸毒人员袁某的母亲紧紧握住易国华的手,哽咽着说。
2019年7月29日,易国华对这一天印象深刻。当时,作为咸宁嘉鱼县潘家湾镇社区戒毒中心书记,他在武汉市金口社区戒毒中心为袁某办理尿检协助手续。
袁某本属于潘家湾镇社区在册吸毒人员,后来举家搬迁到武汉市江夏金口社区定居。为了做好流动吸毒人员异地管控衔接工作,易国华带领社区一行人不辞辛苦,专门赶往武汉找到袁某,与其目前居住地所在社区交涉后办理了异地管控手续。
不怕麻烦,坚持对吸毒人员展开全方位全流程管控,确保他们戒毒成效。这是易国华的工作目标。
担任社区戒毒中心书记以来,易国华做了不少事:工作方法善创新,工作态度多用心。在他的努力下,社区对于吸毒人员而言,也成为“家”一般的存在。
灵活求变 创新工作方法
265人,这是潘家湾镇中心社区目前在册吸毒人员数量。其中,社区戒毒17人,社区康复28人;社会面有吸毒史人员135人;戒断三年未复吸人员66人;被强戒19人。
这些数字,写起来只需要敲几下键盘,背后却是易国华两年来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一家一家上门走访统计出的结果。其中,由于时间久远,很多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才能找到详细的吸毒人员信息。“有的找了许久才找到一个电话,结果打过去还是空号。”
社区禁毒工作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除了查找吸毒人员信息遇到的困难,流动吸毒人员如何做好异地管控,以及如何切实保证吸毒人员戒毒康复的效果,对易国华而言同样是极大考验。
他没有被这些难题吓倒,反而灵活应变,不断摸索创新,寻找到了有效的解决路径。
一方面,为了全方位地查找和管控人员,在易国华的带领下,社区形成了以镇驻村党委干部、驻村民警、中心戒毒社区、村(社区)两委、网格员和吸毒人员家庭“六位一体”的管控模式,将全镇17个村(社区)划定为110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
另一方面,在解决流动吸毒人员异地管控的问题上,易国华也代表社区积极与镇派出所、县公安局禁毒办以及外地禁毒单位沟通联系,及时反馈相关情况,从而做到社区与强戒所无缝对接,异地管控密切衔接。
据了解,近两年来,潘家湾镇社区从强戒所接回吸毒人员7人,为流动吸毒人员异地管控寄出委托尿检函15份,接收外县市异地管控委托尿检函3份,做到了吸毒人员管控的全覆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易国华还创造性地提出“三访”工作法,通过电话问访知动态、家庭走访送帮扶、社会回访见成效,保证最终戒毒康复的效果。
人文关怀 增强吸毒人员信心
工作上要讲究方法,但更重要的是用心投入。总结做好社区禁毒工作的秘诀,易国华坦言责任心和爱心最重要。
不管是逐家逐户走访摸排吸毒人员信息,还是对吸毒人员的全方位管控,“责任心是第一位的”,具体到对待每一位吸毒人员个体时,则需要责任心和爱心兼具,帮助他们真正解决吸毒造成的困境。
“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很深的毒瘾,只是因为一时好奇、贪玩走上了不归路,帮他们找到一份正经工作,远离之前的圈子,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
据易国华回忆,辖区有一位90后吸毒人员殷某,因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从强戒所出来后情绪落寞,对戒毒也没有信心,“我现在都记得他当时心如死灰、满脸颓丧的样子”。易国华决定帮助他重拾信心,开始尽心尽力地开导他、鼓励他,还代表社区为他担保,帮他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像殷某这样接收到社区人文关怀的吸毒人员还有很多。为3位社康人员落实工作岗位,帮助4户贫困吸毒人员家庭办理低保,给6位遵守社区戒毒(康复)协议、自觉接受尿检并确实戒掉毒瘾的吸毒人员出具学习驾照的证明材料……
这些年来,在社区帮助下成功戒掉毒品并解决生活困难的吸毒人员不在少数。易国华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帮扶救助,能够真正让吸毒人员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他们远离毒品、回归社会的决心和勇气。
收获信赖 成为“家”一样的社区
一系列的付出,也让社区收获了不少吸毒人员的信赖。
不少吸毒人员由于吸毒造成家庭关系紧张,与父母、妻子关系破裂,都会转向社区寻求帮助,希望社区能够上门协调,修复关系。“他们就把社区当成了第二个‘家’,有什么事都会来找我们。”
这既让易国华感到欣慰,又令他头疼。“老来找我们,我们这里快变成基层家庭调解中心了。”他笑着摇摇头,显然还是欣慰大于痛苦。
不仅如此,伴随着社区禁毒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不少社会面有吸毒史的人员甚至会主动找到社区要求签订戒毒协议,希望经过社区戒毒程序,解开过去因为吸毒带来的种种生活上的限制。“现在社区每个月主动过来要求戒毒的吸毒人员都有十几个呢!”易国华说这些的时候有些得意。
不过,易国华并不满足于当前社区禁毒的成果。接下来,除继续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全方位管控和打击之外,他将进一步推进社区禁毒知识的宣传和科普,让禁毒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来源:湖北禁毒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