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淑芳: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也不愿放弃!
28岁,因吸毒与妻子离婚,跟女友闹分手,在家经常打骂母亲,对年幼的孩子不管不顾,对禁毒社工避而不见。这样的吸毒人员还有救吗?
对于这个问题,天门市高新园中心戒毒社工雷淑芳的答案一定是:有救!
高新园地处经济开发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较多,辖区在册吸毒人员175人,重点管控对象46人,吸毒人员数量多且构成复杂。这意味着在社区禁毒工作中,什么样的吸毒人员,雷淑芳都遇到过。
她早已在多年的禁毒工作中,锤炼出一身本领,无惧任何难打交道的吸毒人员,也找到了与他们沟通相处的诀窍。
多次上门勤开导 倾力帮扶解难关
开着快餐店,生意红红火火,逢人就热情张罗,闲时陪家人安享天伦……看着如今积极乐观的杨某,雷淑芳很难把他与当初那个打骂母亲、不管幼女的吸毒人员联想起来了。
没错,杨某就是开头提到的那名吸毒人员。
第一次去杨某家走访时的场景,雷淑芳至今仍然记得。听说来人是禁毒社工,杨某扭头就走,拒绝与对方沟通。倒是杨某的母亲,上前紧紧握住雷淑芳的手,抹着眼泪谈及儿子不仅吸毒,还在家打骂自己,也不管年幼的女儿。老人说,希望禁毒社工能帮她把儿子从迷途上拉回来。当时,杨某的女儿站在旁边,睁着大大的眼睛,不知所措地望着雷淑芳。
看着一老一小无奈彷徨的样子,雷淑芳感到十分震撼。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
在与杨某母亲的谈话中,雷淑芳进一步了解杨某目前的情况,发现他比预想的更为严重。杨某父亲已去世,他与前妻离异后,家中只有母亲和女儿。因吸毒情绪不稳定,杨某在家动辄打骂母亲,对女儿也是不闻不问。
雷淑芳将打开杨某的心防作为工作的突破口。起初,杨某总是找各种理由,不愿意与社工见面。为了能多跟杨某当面谈心,雷淑芳只好一次次蹲点,去杨某家“堵”他。
时间久了,杨某终于敞开了心扉。他告诉雷淑芳,由于被强戒两年,他回家找不到工作,亲戚朋友也是躲得远远的。离婚之后,他原本交了一个不错的女友。强戒后,对方也闹得要跟他分手,“本想在家开个小餐馆做生意,结果处处碰壁,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说到这里,杨某无奈地叹了口气。
“你的烦恼和困惑早该跟我说啊!”雷淑芳当即表态,要竭尽全力帮他回归正常生活。
雷淑芳首先找到杨某的女朋友,反复做她的工作,女朋友终于答应再给杨某一次机会。接着,雷淑芳又与社区、城管以及市场监管所多个部门联系,帮杨某争取社区支持、办理相关经营证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经营指导和建议。
很快,杨某的快餐店顺利开张了。他一心扑在经营上,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跟女友的感情也进展顺利。两人领取了结婚证,生活逐渐回归正常。杨某的母亲只要见到雷淑芳,总会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连声道谢,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不过,现在老人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
加强沟通明需求 化危解难暖心间
身为禁毒社工,雷淑芳在从事社区其他工作时,会格外留意吸毒人员及其家庭的需求,总想及时帮他们化危解难。
今年疫情期间,雷淑芳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每天穿行在各个小区之间,参与摸排返乡人员,给居民量体温,运送生活物资。
这个过程中,雷淑芳注意到,之前多年未返乡也联系不上的吸毒人员胡某回到了社区。了解胡某的信息后,她与胡某保持联系,时刻留意其全家的需求。
2月28日晚上10点,雷淑芳记得很清楚,她正在值守点值班,突然接到胡某的电话:“芳姐,我儿子有点不舒服,我担心他发热,但家里没有体温计,我们也不能出去,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接到电话,尽管当时体温计和酒精紧缺,雷淑芳还是一口答应下来。
她想方设法找到这两样东西,连夜给胡某家送去。后来,雷淑芳多次给他家送去大米、蔬菜等紧缺生活物资,胡某一家感激涕零。
疫情刚结束,雷淑芳还没来得及打电话,胡某主动到社区报到,接受尿检,表示一定全力配合社区工作。
走访宣传齐上阵 形式新颖广流传
禁毒社工不仅要帮助吸毒人员回归正常生活,也需要通过日常走访和宣传活动,让禁毒理念和禁毒知识深入人心。
雷淑芳一方面通过上门走访,了解吸毒人员情况,科普毒品危害和戒毒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传播禁毒知识。今年6月,在禁毒宣传月活动中,雷淑芳带领社区同事自编自演禁毒宣传小品《爱的呼唤》,形式新颖且接地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一致好评。
“禁毒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康,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雷淑芳看来,社区禁毒这份工作,看起来小,但无比重要。接下来,她希望能策划更多有创意的宣传活动,让社区禁毒宣传工作更加高效,为辖区居民创造出风清气正的生活环境。
来源:湖北禁毒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