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隆发起“绣花工程” 织密社区禁毒防线
组建“3+N”关爱小组服务戒毒人员
李亚隆发起“绣花工程”织密社区禁毒防线
李亚隆是原宜昌市政协主席,现在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绣花工程”的发起人。这个不仅针对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还覆盖了全部的社会面吸毒人员的社会综合治理工程,为宜昌织起了一道严密的社区禁毒防线。
7岁孩子的母亲创业当了小老板
在李亚隆帮扶过的吸毒人员中,有这样一个女孩,阮某(化名),她是86后,独生子女,高中毕业那年,为了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她在酒吧逐渐地结识了一些带她走向迷途的人。2007年10月阮某第一次因吸食K粉被行拘15天,在2016年7月开始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后,阮某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个7岁的儿子,丈夫及其家人并不知晓她之前的吸毒史。
李亚隆清楚地记得,阮某第一次跟他们谈话时表现得十分紧张,目光呆滞、无任何对视,嘴里一直不停地解释说:“当年是我不懂事,被朋友欺骗了,自从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吸了,你们不要来找我了,然后起身就离开了。工作人员对她说了一句话:“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那么首先你要改变的是你自已,按期尿检、多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从而打动了她。
渐渐的,阮某对工作人员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为了帮她找工作,工作人员陪着她去面试了某酒厂的促销员。当接到面试成功短信,她第一次给了工作人员一个深深的拥抱。
2018年年初,阮某有了创业的计划,她目前在某小学附近开了一家快餐店,过上了小老板的生活。
吸毒者组成家庭获得重生
在李亚隆的工作室帮扶的吸毒者中,还有一对特殊的夫妇。金姐,出生1970年,患有严重的颈椎病、丙肝。1998年开始吸毒,2014年戒毒,5年的吸毒、戒毒,使她对毒品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几年前,金姐遇到了徐哥,他也是一名海洛因吸食者。徐哥,出生1964年,患有丙肝、胃病。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更能彼此照料和理解,交往半年多,他们便最终确立关系,组成新的家庭。平稳的婚后生活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勇气,两人达成共识:相毒督促,一起戒毒。自从被社区作为戒毒关爱人员以后,他们经常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平日里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出门登山、旅游,今年金姐的颈椎病复发了,由于身体原因她不能参加剧烈活动,但只要社区有文化活动,她也会主动来观看节目,平日里她们还会在家中种种花、拍拍照,生活非常幸福。
金姐对网格员说:“毒品让我失去了很多,戒毒又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人生,自从戒毒以来,现在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我再也不想过为了吸毒,一天有时只吃一个馒头的日子,现在奉劝像我一样误入歧途的兄弟姐妹们,走出毒品的泥潭,回到社会的怀抱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八法二十五针”科学化祛除心瘾
“绣花工程”的提出,是基于宜昌网格化城市治理思路的基础。
2011年,宜昌市提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城市治理思路。每300至500户居民划分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一名网格员。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平台和完备的网格员制度,为宜昌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社会面吸毒人员管控打下了平台和数据基础,也为“绣花工程”提供了一块上乘的“绣布”。李亚隆建立了细雨工作室,建议并设计了构建了“3+N”工作体系。“3”是指民警、社区书记、网格员,主要负责社会面吸毒人员的排查发现、入户谈话、定期尿检、风险评估。“N”是指综治办、团委、妇联、民政、人社等部门和吸毒人员家庭在内的帮扶力量。他还提出了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八法二十五针”心瘾治疗指南。“每一法、每一针都是源于激励、理解与帮助,激发吸毒人员自愿戒毒的内生动力。这是‘绣花工程’的理论支撑。”
2016年7月21日,李亚隆以专家身份参加全国政协“推动禁毒工作社会化”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会上他不仅详细介绍了社区禁毒的一场经验,还带来了自己和工作室编撰的《宜昌市社区网格化戒毒心理干预操作手册》,“这个册子就像病历一样,把各种吸毒后发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一一罗列,分类施策。”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俞正声当即给予了充分肯定:“你们很有成就啊!”
来源:楚天都市报